水是生命之源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,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,水质检测成为保障饮用水安全、评估环境风险和制定治理策略的核心手段。通过系统化的水质监测,可识别污染物种类、浓度及其变化趋势,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。无论是生活饮用水、农业灌溉水,还是工业废水,都需要通过专业检测手段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。
水质检测涵盖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及放射性四大类指标:
1. 物理指标:包括浊度、色度、电导率、悬浮物等,反映水的感官特性与物理状态。例如,高浊度可能暗示泥沙或微生物污染。
2. 化学指标:重点关注pH值、溶解氧(DO)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重金属(如铅、汞、镉)及有机污染物(如农药残留)。其中COD值可间接反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。
3. 生物指标:主要检测大肠菌群、总菌落数等微生物指标,用于评估水体致病风险。
4. 放射性指标:检测α/β总放射性活度,适用于核能利用或矿山周边水域。
根据检测目标不同,主要采用以下技术:
实验室分析法: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COD、氨氮;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检测重金属;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分析挥发性有机物。
快速检测技术:电化学传感器实时监测pH、溶解氧;生物传感器利用微生物或酶反应检测污染物;便携式试剂盒可现场完成余氯、氟化物等指标测定。
生物监测法:利用鱼类、藻类等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进行生态毒性评估。
国内外针对不同用途水体制定了严格标准:
国际标准:WHO《饮用水水质准则》设定铅≤10μg/L、砷≤10μg/L等限值;欧盟《饮用水指令》要求硝酸盐≤50mg/L。
中国标准: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新增高氯酸盐等指标,涵盖97项检测参数;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按水域功能划分五类水质要求。
行业标准:工业废水排放需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8978-1996),其中COD一级排放限值为100mg/L。
检测机构需依据ISO/IEC 17025体系进行认证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随着检测技术的智能化发展,在线监测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正推动水质管理进入精准化时代。